七月的陕北,黄土高原被烈日炙烤得滚烫。我们一家老小,便是在这样的清晨,踏上了向往已久的甘南之旅,去寻觅那片高原上的清凉与圣洁。

青海湖:一抹镶着金边的湛蓝
车行渐远,窗外景色由陕北的厚重黄土,渐变为甘肃的灰褐砂石。过了兰州,山峦线条忽然柔和,墨绿的山色预示着青海近了。当灼热被清凉湿润取代时,我知道,青海湖不远了。
初见青海湖,先闻其声。未睹那抹蓝,先有一股混合着水汽与牧草清香的凛冽之风穿透车窗,瞬间卷走旅途疲惫。随即,天地相交处,一片无法言喻的宏大的蓝,占据了整个视野。
我怔住了。那是一种近乎原始与纯粹的“存在”。它静卧在三千多米的高原上,像大地突然睁开的蔚蓝色眼睛,倒映着流云天光,带着与生俱来的庄严。藏民称它“措温布”——青色的海,再贴切不过。这“海”没有波涛和喧嚣,只有内敛而磅礴的宁静,仿佛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在此沉睡。
沿环湖路行驶,右侧是无边金色油菜花田,热烈明黄如大地欢歌;左侧是绵延至天际的青海湖。两种极致色彩猛烈撞击又奇妙融合,构成视觉的盛宴。赤脚踩在温凉的沙石上,近观湖水又是别样风情。透明浪花一层层涌来,在脚踝处碎成千万清凉的吻。掬水轻尝,果然有传说中淡淡的咸——这是远古海洋遗孤的凭证。
茶卡盐湖:行走于天空之镜
如果说青海湖是雍容的贵妇,那么茶卡盐湖便是一位清冷绝尘的仙子。
踏入景区,满目皆白。脚下是厚实而粗糙的盐粒,发出“沙沙”的声响。无边的盐湖像一块巨大的白色画布,一直铺陈到天际。最奇妙的,是那层浅及脚踝的卤水,平静时,它便成了一面完美无瑕的“天空之镜”。
澄净的蓝天,大团蓬松的白云,以及远处起伏的山峦,全都倒映在这镜面之中。孩子兴奋地脱下鞋,赤脚踩进微凉的盐水里,惊起一圈圈涟漪,也搅碎了水中的云影和天光。我们学着旁人的样子,寻找最佳的拍摄点,试图拍下那“漫步云端”的幻境。这里的一切都是纯粹的,极简的,只有蓝、白和倒影中虚幻的影。风起时,水面泛起细波,天地间的倒影微微晃动,仿佛仙境也在轻轻摇曳。
拉卜楞寺:信仰的低语与回响
告别青海,我们进入甘南,空气里似乎都弥漫起另一种气息——那是柏香与酥油交融的、厚重而温暖的味道。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,就静卧在夏河县城西侧。
还未走近,那绵延数里的转经长廊已先声夺人。数百个转经筒,被无数虔诚的手抚摸得锃亮,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特有的温润光泽。我们随着人流,也加入转经的队伍,学着当地藏族群众的样子,神情专注,用手轻轻转动每一个经筒。寺庙的红墙、金顶、黑帷,在蓝天下显得分外庄严夺目。孩子起初不解,小声问我:“妈妈,他们为什么要一直转这个?”我告诉他,这是一种祈祷,一种祝福。他似懂非懂,却也安静下来,学着大人的样子,努力地去推那沉重的经筒,发出“咕噜咕噜”的声响。
穿行在殿宇之间,时而可见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喇嘛擦肩而过,他们步履从容,眼神澄澈。空气中飘荡着诵经声,低沉而富有韵律,像远古传来的潮音。在这里,你能清晰地触摸到信仰的温度,它不在远方,就在每一次俯身、每一次转经、每一盏摇曳的酥油灯里。
桑科草原:风与自由的咏叹
行程的最后一站,是桑科草原。这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天地了。
汽车仿佛驶入了一片无垠的绿色海洋。草坡起伏,线条柔和而优美,像大地母亲沉睡时舒缓的呼吸。天,是那种洗过的、近乎透明的蓝;云,低得仿佛伸手便可摘下一朵。
孩子像一匹脱缰的小马,欢呼着冲进草原的怀抱。父母在路边的藏家帐篷旁坐下,要了一碗醇香的奶茶,微笑着看孙儿奔跑。我躺在柔软的草甸上,青草和野花的清香扑面而来。闭上眼,只听得到风声——它穿过广袤的原野,掠过我的耳畔,带着一种空灵的自由。
远处,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羊群,像珍珠一样散落在绿毯上,悠闲地啃食着青草。一切都慢了下来。在这里,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,唯一的度量,是云的影子滑过草地的速度。
回到陕北已有多日,但身心似乎仍有一部分留在了那片高原。甘南之行,于老人,是一次圆梦与慰藉;于孩子,是一次启蒙与成长;于我,则是在喧嚣生活中一次珍贵的“出逃”。我们带回了被高原阳光亲吻过的肤色,带回了相机里无数的美景,更带回了内心深处那片被青海湖洗过、被拉卜楞寺抚慰过、被桑科草原拥抱过的宁静与辽阔。
那是一片土地馈赠给行者的,最宝贵的行囊……


陕煤集团
神木煤化工
神木电化